 |
|
澳門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。在明朝,澳門已名為蠔鏡澳、香山澳。後來,又名蠔鏡、鏡海、鏡湖、蠔海、 海鏡、濠江、蓮峰、蓮海、蓮島等。"澳門"之名,在四百年前已出現在史書中。澳門有稱馬交或媽港,是 由葡文" MACAU "譯音而來。當年葡人遠道從歐洲來到澳門,在媽閣廟前頭登岸問地名,將閩語" 媽閣 " 一音轉而為馬交。古代" 蠔、壕、濠 "三字通用。幾百年前南環規圜如鏡,澳門盛產鮮蠔,故名為蠔鏡、蠔海。後人認為蠔字欠雅,在百多年前逐將蠔改為濠,故有濠江之稱。
在《澳門紀略》中記載:"濠鏡之名,著於明史";又稱澳門有南台、北台,兩山相對如門,故稱澳門。北面的一段沙堤與珠海及蓮峰山相蓬,形似蓮花莖。古人把澳門比喻為飄入海洋的一簇蓮花,澳門便有蓮海、蓮島、蓮洋之譽。前幾年,制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、區徽,也引入了蓮花為圖案。 |
 |
|
澳門位於中國南海之濱,珠江口西岸,香港西南方約60公里,東經113度34分,北緯22度06至13分之間。澳門的地形特徵是陸連島與島島,屬於典型的華南型山地,以丘陵、台地為主,欠缺大面積的平原,市區房屋多順山岥而築。地勢最高的是路環島的主峰石山,海拔僅為174米,上建有全球最高的白玉石雕成的天后娘娘像。路環島尚保留大片綠化山地及天然海岸,黑沙和竹灣是其中兩處環境優美的海浴場。
澳門三面環海,北與珠海市拱北陸路接壞,距廣州130公里;東隔伶仃洋與香港隔海相望,相距40海里;澳門與香港有發達的海上交通,快速船穿棱其間,航程只需一小時。西與珠海經濟特區的灣仔鎮以及橫琴島一衣帶水,水道相隔僅幾百公呎。 |
 |
|
澳門由澳門半島、乙仔島和路環島三個地方組成。總面積為23.8平方公里。一百多年前的澳門,原僅指澳門半島一地,原始面積只有2.78平方公里,後來才包括乙仔和路環兩島。 經過一百多年不斷的填海拓地,面積增加許多,其中以四次工程最具規模。合計填海造地逾十平方公里。儘管如此,澳門半島的城市用地缺乏,與人口和經濟發展很不適應,以至澳門的山丘台地,都拓展為街道,大小街巷900多條。狹窄街巷的兩旁盡是高樓大廈,形成人工的"城市峽谷"和"石屎森林",是澳門街巷獨特的景觀。 |
 |
|
澳門按照國際慣例,每十年作一次人口普查,每五年作一次中期人口統計。九六年統計數字表明,澳門總人口為454,600人,常住人口414,128人,佔總人口的91%。 澳門人口基本聚居於澳門半島上,約佔全部人口的95%,其中大部份人口居住於花地瑪堂區及聖安多尼堂區,分別約佔總人口的40%及27%。
澳門是世界少有的人口高密度地區,平均人口密度19,615人/平方公里,聖安多尼堂人口最稠密,每平方公里達109,014,離島人口密度較低,乙仔及路環每平方公里有2117人及317人。
澳門總人口中,14歲及以下年輕人口約佔26%,60歲以下人口佔7%,人口結構顯示澳門人口屬成年型;女性人口較男性人口多,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93比100。本地出生的居民十八萬多人,佔居住人口的44%;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佔47%;96%以上人口為華人,葡萄牙人及土生葡人約10,000人,非常住人口包括菲律賓人、泰國人、日本人、香港人、台灣人、內地駐澳官商機構人員及歐美各國人種均有。 |
 |
|
澳門位於東亞季風氣侯區,春季一般在三、四月,潮濕多霧,有時會陰雨連綿或低溫陰雨。夏季從五月至九月,炎熱多雨,颱風頻繁。秋季在九月末和十月,晴朗清爽,溫度適中。冬季在十一月至次年二月,少雨稍冷,偶遇強大寒潮南侵,氣溫會驟降至十度以下。
澳門從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氣溫為22.3度。最熱是七月,月平均氣溫為28.6度。最冷是一月,月平均氣溫14度。
澳門的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%。每年三月至六月是最潮濕的時期。多霧是澳門春天天氣的顯著特徵。 澳門降水量相當充沛,全年平均降雨超過二千毫米,中國華南沿海多雨地區之一。每年四月至九月是雨季, 全年雨量八成多集中在這六個月內,六月份雨水最多。
每年五月至十月是澳門的颱風季節,七月至九月是颱風的"旺季"。最近130年內澳門遇到四次大風災,死傷損失慘重。但颱風給澳門帶來充沛的雨水,保障水塘的存水量。 |
 |
|
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,四千多年前已有中國先民的足跡。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皇朝──秦朝開始,澳門與鄰近地區一起,已正式納入祖國的版圖,屬南海郡番禺縣。此後,晉代屬東官縣,隋朝屬南海縣,唐朝屬東莞縣,1152年設香山縣,澳門從此納入香山縣屬。鴉片戰爭前七百年,澳門屬香山恭常都,香山縣在澳門駐有縣政府機關管理澳門。
葡人未居澳之前,東南亞、琉球等地區的商旅、漁民已乘船抵澳,葡人既不是澳門最早的居民,也不是最早抵達澳門的外國人。未有葡人來澳,便已有媽閣廟,早有華人居澳。葡人於1553年正式踏入澳門,以後在接受中國官員管治下,設立議事公局享受較大的自治權,視澳門為 葡人在華唯一居留地,但須遵守中國法律,每年向香山縣政府繳納"地租銀"五百兩,繳納了近三百年。
明、清中國政府視澳門為特別地區,在澳門設立官府衙門、海關、稅館、軍隊等,在統治權、軍隊駐紮權、 財政權、關稅權、行政權以及司法權等各方面,中國政府在澳門充份行使主權和治權。林則除1839年9月巡視澳門,就是宣示中國在澳門充份行使主權。
鴉片戰爭之後,澳葡一反以往"恭順"的常態,推行殖民擴張政策,驅逐在澳中國官員,單方面宣佈澳門為葡萄牙的"殖民地"。逐步佔領澳門和 仔、路環三島。歷史上激起民憤被望廈義士所殺的總督亞馬留,是個狂熱的殖民擴張者,1887年中葡兩國簽署的《中葡和好通商條約》是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,規定澳門為葡國的"永久"管理的地方。但該條約至1928年已經無效,澳葡佔據澳門迄今並無法律依據,延至百年後的1987年,中葡簽署關於澳門歸還中國問題的聯合聲明,澳門問題終於得到了妥善解決。 |
 |
|
澳門居民的宗教信仰多種多樣,有佛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道教、伊斯蘭教、巴哈伊教等。
佛教是澳門中國居民傳統的宗教信仰,信徒以華人佔大多數,但真正的僧侶、居士不多,前者只有三十多人,後者約三百多人。澳門最流行的佛教面佛信仰多由泰籍人士崇拜。1997年澳門佛教總會成立,宗旨 團結佛教界人士,凝聚力量,為社會發展盡力。
天主教傳入澳門數百年,並因是葡國的國教,一直在澳門亨有特殊地位。有教友二萬多人,以年青人佔大多數,神職人員有老化趨勢。
基督教自1807年由澳門傳入中國,澳門是中國基督教的發源地。現基督教屬下有58個教會單位,創 辦機構有澳門也有歐美地區。1990年一部份教會單位組成"基督教聯會",約有一半單位加入。
本澳現有基督教徒(已洗禮)的約五千多名,其中新移民信徒不少。 巴哈伊教在澳門成立於954年,發展至今已有二千多名信徒,發展相當迅速。 |
 |
|
澳門正規教育機構可分官立學校、私立學校;九五年政府實施免費教育後,私立學校又分入綱學校和不入網學校,入網學校可獲得政府全部學費上的資助,而未入網學校只能獲政府部份教學津貼。澳門目前約七成私校加入了免費教育網絡。
澳門高等教育近年發展迅速,澳門大學自1991年建立以來,培養畢業生二千多人,有工商管理學院、教育學院、文學院、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、法學院、葡文學院。九一年成立的澳門理工學院有學生一千多人,下有管理科學高等學院、語言暨翻譯高等學校、體育及運動高等學校、藝術高等學校、高等衛生學校及公共 行政高等學校六所。理工學院還與中國國家語言委員會合作,設立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。
成人教育方面,過去主要由民間團體或私人機構開辦,以延續教育為主。近年政府在成教中心開辦了小學回 歸教育。民間的成人教育發展不俗,如業餘進修中心近五年來已有超過二萬人次修讀其開辦的課程。
可喜的是,近數年來,澳門人讀書、繼續接受教育的風氣漸興,業餘攻讀專科、大學本科、研究生課程 的人數不少;更有不少人利用休息時間修讀夜校,完成以前未完成的學業,其中不少為公務員、白領階層人員,澳門人口的整體素質正在逐步提高。 |
|